深圳商报采访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博导、教授李宝华:让科技投入的效能发挥到最大化
“来深圳17年了,我越来越喜欢这座城市,但偶尔也会感到有些焦虑。”近日,在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与深圳商报主办的“科学家精神与深圳”座谈会上,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博导、教授李宝华快言快语。
此后接受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时,李宝华将自己的思考和盘托出——“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,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和科研工作者,我也会不停地问自己:我能做些什么?”
高等教育要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沃土
“深圳是一个兼容并蓄的城市,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。在深圳,只要努力,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。在深圳,英雄一定会有用武之地!”来深17年,李宝华对于深圳的感情日益深厚。他在碳基电化学储能材料与器件与新能源汽车领域有近20年研究工作经验,实现了包括锂离子电池、锌离子电池、石墨烯、电池回收等新材料和节能环保领域30多项专利技术成果转移。
科研硕果累累,但李宝华并不满足。目前,李宝华承担了整个大团队100多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、博士后与教师的一些日常服务工作,自聘并承担了50多位工程技术人员所有费用。“作为一名普通教师,人才培养是我的核心任务”,李宝华如是说。
在他看来,大学有四个使命——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、社会服务、文化传承。“这四点使命都很重要,但核心还是人才培养。教师无论是指导学生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,还是将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,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,大学对于学生人格和精神的塑造,更体现了一种文化传承。这几方面相辅相成,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。”李宝华认为,深圳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,建设国家综合科学中心,高等教育的智力驱动势在必行。他说:“深圳这几年涌现了很多优秀的大学,我认为,高校和高校之间还是不要太同质化,要有自己的特色。深圳本来就是个兼容并蓄的城市,大学更应该在相对开放、包容的环境中生长。”
深圳急需科研、管理“跨界人才”
在深圳,李宝华找到了如鱼得水的归属感,因为他的事业与深圳同频共振。
刚来深圳的时候,李宝华就惊讶于这里的专利保护意识和原创科技信念。他说:“以我的专业领域为例,在储能电池的材料到制备领域,国内拥有很多非常优秀的研究团队,但是,广东占有全国30%至40%的产业规模,这不仅得益于高度产业化的市场,能够第一时间了解产业一线需求、完成产业转化,更由于这里有先进的理念——一流企业做标准、二流企业做技术、三流企业做产品。”所以,李宝华一直对自己团队强调,不要模仿和跟随,要在原创上下功夫,做有用的高端技术。到目前,他的团队已先后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140多项,近80项获得专利授权。
也正因为一直跟产业紧密结合,李宝华认为兼具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素养的人,才能带领企业走得更远。“我认识很多这样的优秀企业家,他们本身就是走在了技术的前沿。比如我认识的一位太阳能制造企业的老板,白手起家,醉心于技术。在他眼里,所有的设备都是零部件的集成,从设备设计与制造、到维修和保养,他样样精通。还经常自己改造老旧设备,让设备摇身一变就成了行业领先。在我看来,这样的企业家同时也是科学家,肯钻研、懂业务。这种跨界的人才,才是深圳科技、经济发展最需要的。”
深圳创新有4个“90%”现象:90%以上研发机构在企业,90%以上研发人员在企业,90%以上研发资金源于企业,90%以上专利发明出自企业。李宝华对此十分自豪,他认为这是深圳最鲜明的特点,是深圳区别于国内其他城市的最大“王牌”。工作、生活在这样的创新氛围中,深圳的科学家理应离产业更近,离市场更近。
想尽办法让科研设备物尽其用
那个自己改造设备的企业家一直让李宝华念念不忘,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,这与他心中“资源利用最大化”的理念不谋而合。
得益于最初在深研院曾致力的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工作的理念,李宝华最看不得的一件事就是“浪费”。一些高校大型科研设备重复购置、被闲置浪费的现象,成了他心头的一根“刺”。被责任感催促着,经3年努力,他于2007年牵头成立了市级材料与电池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,通过探索和建立先进的管理制度,于2013年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(CNAS)认可,2016年通过加拿大标准协会(CSA)授权。
在当今教学、科研和实际研发生产中,学科之间往往存在交叉、多种大型研发、分析和检测仪器常需要配合使用,发挥不同的功用,对小型企业或者研究单位来说,重复购买设备容易造成浪费,而没有专业人员的操作和维护,设备也容易沦为摆设。“我们这个公共平台成立的初衷是在服务好我们人才培养的同时,避免设备的闲置,让设备的利用率最大化,实现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。”李宝华说,目前,经过整个大团队各方努力,自筹设备经费,公共平台拥有总价值近亿元国际一流的材料与电池检测和研发设备。同时,中心设置有质量控制与业务管理平台,按照CNAS的要求进行质量体系建设与业务管理,保证检测结果的科学性、公正性和准确性。只要是有需求的企业或者单位,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预约申请使用。
“这避免了一些买了设备闲置的尴尬,也盘活了实验室资源。聘请专业的工程师维护和保养,设备还可以物尽其用,更可以提升科研的效率。”李宝华说,公共平台从最初曾经提供经费请人来用设备,逐步有偿阶梯收费服务,去年已经为300多家企业提供了权威的检测服务,甚至不少实力雄厚的名企也慕名而来,向中心寻求合作。同时公共平台服务于本单位及周边高校课程教学服务,也促进了学校的科研水平的提升,大批的科研成果在这里诞生。另外平台每年接待近百个地方政府、高校、研究机构和企业参观团了解平台的运营和管理。
“上亿元的设备用不好就是废铜烂铁,用好了可以为社会创造数倍的经济和社会效益”,在李宝华的心中,这是一个朴素但重要的道理。他坚信,深圳会在科技创新方面加大投入,深圳的科研环境会越来越好,“但如何避免重复,让科技投入的效能发挥到最大化,我们希望深圳在这方面也能先行先试,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。”(深圳商报记者 吴吉)